全球经济走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深度衰退已经有6年之久,然而回归强劲、实现同步的全球扩张仍然难以实现。经历了全球股市波动、人民币“一次性”贬值、新兴市场“贬值潮”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,全球经济究竟将何去何从?
10月6日北京时间22:00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发布了最新一期的《世界经济展望》(WEO,下称“报告”),下调2015年全球经济增幅预期至3.1%,较7月时的预测下调0.2个百分点。
其中,较7月时的预测,IMF维持中国2015年和2016年经济增长6.8%和6.3%的预测不变;预计美国经济分别增长2.6%(+0.1)和2.8%(-0.2);日本经济分别增长0.6%(-0.2)和1.0%(0.2),欧元区经济分别增长1.5%和1.6%;印度经济分别增长7.3%(-0.2)和7.5%(0.0)。
根据IMF的最新报告,新兴市场似乎正逐步与发达经济体“分道扬镳”,前者的经济增长在2015年将连续第五年下滑,而后者则逐步复苏。
形成对比的是,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有所减弱,而其在世界产出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,在世界增长中仍将占最大份额。此外,全球波动性加强、美联储加息或扩大新兴市场外债风险并加剧资本外流,这都使得新兴市场在中期承压。
据
江苏钢管厂检测员认为,随着美国即将首次提高政策利率、全球前景恶化,新兴市场面对的金融条件自今年春季以来已经收紧,特别是在近几个月:美元债券利差和长期本币债券收益平均扩大了50~60个基点,股票价格下跌,汇率贬值或面临压力。但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条件继续保持宽松,实际利率依然很低,即使美国和英国即将提高政策利率。
尽管大宗商品价格自2011年以来便开始缓慢下行,但今年无疑是商品熊市的巅峰。更糟糕的是,IMF预计,相比2012~2014年,大宗商品出口国2015~2017年的年增长率可能下降1个百分点。除了美元走强、全球增长乏力,中国需求放缓也是主要因素之一。
然而,中国力求转变过去的出口和投资带动型经济模式,努力提高消费(包括服务业)的作用,因此,中国领导层最近已降低增长率目标。“很多大宗商品(包括金属)的实际价格已从2011年达到的峰值下跌,在今年8月中旬开始的金融波动那几个星期,下跌幅度尤其大。”
汇率波动也是IMF报告关注的另一大重点。近一年来,全球各国汇率波动明显,尤其是自8月11日人民币“一次性”贬值以来。报告考察了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过去30年的经历(样本规模大于一般水平)。分析发现,实际有效汇率贬值10%,平均而言会使实际净出口增加GDP的1.5%,但各国差异很大。尽管有关效果在若干年后才会充分显现,但大部分调整发生在第一年。这一观察对货币政策制定至关重要。
据
江苏钢管厂检测员检测的
数据显示,美元实际有效汇率自2014年年中以来升值10%以上,而欧元自2014年年初以来贬值10%以上,日元自2012年年中以来贬值30%以上。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出现了汇率大幅变动。关于这些汇率变动可能对贸易产生的影响,存在争论。
报告指出,一些人根据传统的经济模型,预测汇率变动对出口和进口有很大影响,以驱动出口为目的的“竞争性贬值”一说此起彼伏;其他一些人则指出,一些经济体(特别是日本)的贸易差额变化有限,这表明汇率与贸易之间显然断开联系;另一些人认为,在全球价值链增强、不同生产阶段处于不同国家的情况下,汇率与中间产品(作为其他经济体出口的投入)贸易之间的联系已被削弱。
因此,IMF也指出,对于政策制定者,汇率调整仍有助于减轻贸易失衡。此外,汇率变动对出口和进口价格仍有很大影响,从而对于通胀动态和货币政策传导都有意义。